2023年1月4日至7月2日,江門市中心醫(yī)院付兆宗博士前往意大利博洛尼亞里佐利骨科研究所展開交流訪學。意大利博洛尼亞里佐利骨科研究所被譽為骨科圣殿,在美國《新聞周刊》公布的“2023年全球最佳骨科醫(yī)院”中排名第五,意大利排名第一。
在本期醫(yī)者仁心的采訪中,付博將為我們介紹為什么他會選擇前往里佐利骨科研究所訪學,他在里佐利的工作日常與收獲,Boriani教授一對一授課的經歷,以及在意大利訪學半年的趣聞。
里佐利骨科研究所簡介
里佐利骨科研究所是一家高度專業(yè)化骨科和創(chuàng)傷學領域的醫(yī)院與研究機構。該研究所的優(yōu)勢在于其臨床治療活動(每年接診150,000名病人,15,000名住院病人,)和科學研究活動(由醫(yī)生、生物學家、工程師和其他專業(yè)人員在10個研究實驗室進行)之間的緊密結合。該研究所也是一所大學教學中心。
里佐利骨科研究所有344張床位。接收來自意大利全國各地與國外的病人。目前有154名醫(yī)生,共約1400名員工在里佐利骨科研究所工作。
里佐利骨科研究所于19世紀末由著名的博洛尼亞外科醫(yī)生弗朗西斯科-里佐利(Francesco Rizzoli)創(chuàng)建,他購買了修道院和博斯克的圣米歇爾山,并將一筆遺產委托給博洛尼亞省,以此建立了一所??乒强漆t(yī)院。
該醫(yī)院于1896年落成,不久便在規(guī)模、設備、組織、研究和教學方面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骨科醫(yī)院之一。這一當之無愧的聲譽首先歸功于第一任院長Alessandro Codivilla和Vittorio Putti,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所著名的骨科學校,接收了許多來自意大利和拉丁美洲的學生。
住院和臨床活動在30多個外科科室進行,分為兩大類科室:
骨科-創(chuàng)傷病理學科
特殊骨科-創(chuàng)傷病理科
除了基本的骨科-創(chuàng)傷外科手術外,該研究所在肌肉骨骼系統(tǒng)腫瘤、小兒骨科疾病、脊柱、足部和上肢疾病、運動損傷、髖膝關節(jié)退行性疾病以及診斷和治療罕見的骨病等方面,均可提供高度專業(yè)化的手術治療。
里佐利骨科研究所還有一個肌肉骨骼組織庫,用于收集、保存和分配肌肉骨骼組織。這個組織庫是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qū)的參考中心。
里佐利骨科研究所是骨科領域內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方,是骨科圣殿之一,年輕和專業(yè)的外科醫(yī)生值得到此參觀、體驗。
精彩回顧
1. 為什么會有這次的訪學計劃?當時是怎么考慮的?
大約在3年前,我在國內的一家醫(yī)院進修,是全國最優(yōu)秀的脊柱外科之一。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這是一位母親,聽說我在這樣的一家醫(yī)院學習,想托我介紹一個教授給孩子治病。這個孩子才11歲,是脊柱腫瘤。了解病情之后,我一下就意識到,他的惡性程度很高,尤其是這么小的年齡發(fā)病,預后非常差。但是,作為醫(yī)生,我還是要把這個事實告訴家長。話音未落,家長已經泣不成聲。我也很揪心。事實上,這位母親,包括全家人也了解這個情況。但是他們還是想搏一下,找一個技術一流的地方搏一搏。盡管跋山涉水、不遠萬里、花費巨大,他們也想盡全力拯救孩子。
11歲呀,人生還沒完全開始,就要面對生命的終點,令人非常絕望。這次事情以后,我就不斷思考,我能做點什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讓自己變得再優(yōu)秀一點;在疾病面前,戰(zhàn)斗力更強一些;在專業(yè)方面,跟優(yōu)秀的專家更接近一些。這樣,能夠讓我周圍的患者,可以方便地獲得治療的機會,可以少一點遺憾。
2. 疫情剛剛結束,您就開啟了訪學之旅。我知道您這次是帶著任務去的,為什么選擇脊柱腫瘤方向?
對的。這次是帶著任務去的。
首先,要感謝我們醫(yī)院領導的支持,這幾年的疫情對醫(yī)院的工作和醫(yī)療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赴歐學習更是一種考驗。根據我們醫(yī)院高水平建設的要求。在促進醫(yī)院高質量發(fā)展的總體目標下,我們科室有自己的使命。在醫(yī)院的支持下,我們的脊柱外科在五邑地區(qū)是最好的,也是發(fā)展最快的。作為區(qū)域的醫(yī)療中心,我們希望在處理復雜疾病和高難度手術中,獲得突破性的發(fā)展。而脊柱腫瘤是脊柱外科診療水平的代表之一。這個選擇是響應醫(yī)院的發(fā)展要求,也是響應科室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從疾病譜的角度來看,脊柱腫瘤患者越來越多,對生活治療的要求和治療的預期不斷提高。如何提高療效,如何獲得更好的預后,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所以,這個方向,也是基于人民需求的必然選擇。
3. 為什么會選擇意大利的里佐利骨科研究所?
在一次學術活動中,我認識了Boriani教授,他是全世界知名的骨腫瘤專家。醫(yī)學界使用的WBB分型,被稱為脊柱外科最偉大的理論之一,這個分型就是Boriani教授提出的。幾十年過去了,一直在臨床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之后,我對Boriani教授的團隊,對脊柱腫瘤領域做了很多功課。
我發(fā)現,意大利的Rizzoli骨科研究所是很好的選擇。在幾十年前,在外科工具非常原始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做脊柱腫瘤的頂級手術。經過Boriani教授、他的導師和他的學生三代人的共同發(fā)展,Rizzoli骨科研究所共完成2萬臺骨與軟組織腫瘤手術,成為全歐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骨腫瘤治療醫(yī)院,在原發(fā)脊柱腫瘤和脊柱轉移瘤的治療方面,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先進的、強大可操作性的理論體系。
4. 出發(fā)訪學之前,帶著怎樣的目標?
既然決定去學習,肯定是希望達到最好的目標。具體講,一是希望能夠高效地解決常見的腫瘤,而是能夠安全地解決復雜的腫瘤。再有,就是增長見識,有所思考。舉個例子,脊柱腫瘤的大手術之一,就是整個椎體的切除,我們稱之為En bloc手術或者TES手術。
它主要有兩個流派。一個流派是日本Tomita的前后兩塊椎體切除。另一個流派,就是意大利Boriani的瘤外整塊切除。后者,也是我這次學習的重點。我在國內學習過前面的TES手術,現在我想去Boriani教授那邊見識一下,他們怎么做的En-block手術。
我們從一些文獻報道中發(fā)現,歐洲的數據,尤其是里佐利骨科研究所,患者預后比較好。對于一些常見的惡性腫瘤,甚至能夠拿到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隨訪數據,這種情況是非常理想的。他們?yōu)槭裁茨軌蜃龅竭@么好的遠期效果,我也非常的感興趣,也希望去了解這個診療過程。
5. 學習已告一段落,您認為訪學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說出來可能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某某高科技,或者某某“絕招”。我想,首先應該是心態(tài)。具體講就是四個字“以人為本”。歐洲的社會福利相對較好,社會醫(yī)療模式也更加科學。在這個環(huán)境之下,老百姓的就醫(yī)心態(tài)比較好,醫(yī)生的工作模式也更好,整個診療過程單純而專一,圍繞“患者”的需求來做,以人為本。當然,因為人口體量和國情不同,國內的醫(yī)療模式有很多的問題,這些年我們也在嘗試很多的方法去優(yōu)化。不管怎么樣,作為醫(yī)生,我還是覺得應該要以人為本,把“患者需求”放在核心位置。
第二點是技術,先進的理念、先進的過程、先進的工具等等,收獲非常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關鍵詞是規(guī)范,第二個關鍵詞是創(chuàng)新。由于脊柱腫瘤的復雜性,術前通常需要系統(tǒng)的設計,就像建房子畫圖紙一樣,要按照既定的步驟,既定的方案完成工作。這一點跟其他的手術是不同的。在Rizzoli的團隊,術前規(guī)劃會做得非常的詳細,每個步驟做到位。
手術規(guī)劃
第三點就是多學科協作的模式,很普遍,也很成熟。脊柱腫瘤可能會波及到周圍的重要結構,包括大的血管、胸膜、肺,還有一些腹腔、盆腔的臟器。在做大范圍切除的時候,會通過多學科的協作,實現不同程度的腫瘤切除,把專業(yè)的事情交給專業(yè)的人。
技術細節(jié)和工具方面是常規(guī)需要學習的,相比較而言,我覺得還是先進的理念和臨床的思維更加重要一點。
您剛才提到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當中的創(chuàng)新具體有哪些?
比如說,具體方法的改進。還有一些小工具的發(fā)明。舉個例子,某一節(jié)脊椎骨被腫瘤給吃掉了,或者破壞了。手術中,我們會放一個東西來替代它,完成原來的功能。
量產的植入物在大小、形狀和材質等方面先天地存在一些缺陷,即便是3D打印的假體,在植入的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困難。Rizzoli的團隊發(fā)明了一些比較新的假體。比如,植入物和釘棒的鎖定結構。比如分體式的假體設計,讓手術的安裝過程更加的靈活,更加的方便,有點類似于搭積木的感覺。像這種東西他們已經用了很多年。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在治療原則和治療流程的創(chuàng)新。像原發(fā)脊柱腫瘤的分型和手術原則,像是脊柱轉移瘤的診療流程,在臨床中非常實用,醫(yī)生和患者都能獲益。
6. 訪學前需要做什么準備?
首先應該是語言,起碼是英語。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時間比較長,語言溝通還是最主要的問題。不光專業(yè)的學習,對融入環(huán)境也是很必要的。
第二,就是對相應國家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小麻煩,更快適應當地的生活。因為要在外面居住一段時間,衣食住行方面要提前規(guī)劃。提前做做功課,下載一些手機APP,對于飲食和出行有很大幫助。
當然也不用過于緊張。在歐洲稍微大一點的城市,都有唐人街,很多華人在國外讀書、務工、做生意。生活方面不是很大的問題。
第三,就是前面我們聊過的內容,好好規(guī)劃一下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工作,才能有好的效果。
7. 剛才您提到語言,對于非英語母語國家,訪學對語言要求怎么樣?期間是否有語言障礙?
在歐洲,應該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很多的國家,它的母語并不是英語。國內的醫(yī)生,在讀書期間,不管是研究生階段,還是在高中或者大學階段,大部分人是接受英語的教育(作為第二語言)。但是在歐洲,像意大利、德國、法國、荷蘭等等,他們的母語都不是英語。當然,我們主要的學習交流的場所是大學或者高水平的醫(yī)院,工作期間使用英語是沒問題的。
主要是在生活中,普通的老百姓,尤其是年齡大一點的人,英語交流起來不是特別順利。我在意大利的時間,充分體驗這一點和經歷了一個適應的過程。初到當地,我也很坦誠地跟科里的醫(yī)生講,我不會講意大利語,我也希望學一些常用的表達,他們非常熱情。
我們還討論了一些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包括音樂,還有繪畫。有一個教授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們有時間會研究一些肢體語言,比如說,意大利人的手勢如何表示高興、表示害怕,甚至一到十的數字用哪幾個手指來表達、在中國和意大利有什么區(qū)別,非常有意思。
8. 訪學期間,他們的教學情況怎么樣?您有什么感觸?
剛到意大利的時候,Boriani教授就聯系了我,親自帶我熟悉交通,然后帶我去醫(yī)院參觀,還介紹了一些手術室的朋友給我。
認識的fellow
后來我認識一個在博洛尼亞開店的中國人,他告訴我Boriani教授經常在那里買東西,而且在我過去的一個月前,他問了很多關于中國人的飲食起居的習慣,希望提供條件,能夠讓我盡快適應意大利的生活,我知道以后也非常感動。
在學習方面,每1-2周我會跟Boriani教授上一次課。形式上比較像國內的小講課或者病例討論。每天早晨,跟著科室做臨床工作,早晨的交班、討論、手術等等。帶教的醫(yī)生非常熱情,也比較愿意講解和溝通。
4月份,有一個病人是轉移瘤術后的,腰椎有個新的病灶,準備再次手術。討論結束,我跟另一個醫(yī)生復盤這個病例。發(fā)現磁共振上,看到骶骨的位置有一個異常信號影,可能是另一個轉移灶。他們的醫(yī)生非常重視,一直匯報到科主任,然后重新閱片,再次討論。后面還專門跟我解釋了這個問題。通過類似的小事情,我感受到他們教學方面是比較嚴謹的,而且能夠充分尊重訪學者或者是學生的意見,重視參與感,這樣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我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手術的情景,第一次參加科室的聚餐的情景,他們的年輕醫(yī)生激動地對我說:哇偶,You join us ! 那個時候,我就確定這次訪學的經歷一定不同尋常。
帶教是由科室主任和Boriani教授共同帶教嗎?
科室有幾個醫(yī)療組,分別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Prof. Gasbarrini的小組是以腫瘤的方向為主。因為在國內,平時會做一些常規(guī)的手術。在Rizzoli學習期間,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上臺或者參觀一些手術。這個醫(yī)院主要收治一些復雜的病例,所以幾乎每天都會在手術室度過。熟悉以后,其它組或者科室的醫(yī)生,會給我推薦一些比較典型的或者特殊的病例,提前發(fā)資料給我,方便后續(xù)的手術參與。
第二個內容就是跟Boriani教授上課,我們坐下來講一些腫瘤的理論和新的進展。主要是原發(fā)性脊柱腫瘤,一部分是脊柱轉移瘤。我也會拿一些我平常碰到的病例,或者是國內同行發(fā)來的復雜病例,進行討論。
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非常的巧合。我們有個課表,就是安排哪個時間講什么內容。講到哪一個疾病的時候,基本上我都會收到吻合的病例。比如說,在講軟骨肉瘤的時候,我在國內醫(yī)院就碰到了一個軟骨肉瘤的病例,我們就把這個病例討論一下,然后再講理論。講血管瘤的時候,我又收到同學發(fā)來的病例,是一個侵襲性血管瘤。這個節(jié)奏保持得很好,非常巧合,Boriani教授也感覺很神奇。
9. 您在里佐利骨科研究所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假期您會有什么安排?
每天早晨,我六點鐘起床。剛去的那段時間還很冷,早晨的氣溫一般是在0-4℃之間,跟冰箱里面的溫度差不多,穿個大羽絨服,坐個公交車或者走路去醫(yī)院。
然后,早晨七點鐘準時交班。交班的內容,回顧一下前一天手術的病人,了解一下特殊患者的情況。重頭戲是討論手術方案。對于比較復雜的Case,會現場做手術設計。具體的過程是:有個多媒體的一體機,在屏幕上打出片子,標出病灶,開啟繪畫模式?,F場設計手術入路、切除范圍、重建方式。有點像戰(zhàn)爭年代的戰(zhàn)略進攻圖。對于腫瘤這塊,這個方法很好,思路清晰,還有利于教學。對于學者是很友好的,尤其是不太懂意大利語的。
Rizzoli有一些分院,有點類似我們的醫(yī)聯體。通過視頻會議的模式,組織遠程會診,這個過程也是在早晨交班的時間完成。
醫(yī)院環(huán)境
8點半到9點左右,交班結束。進入早餐時間,科室大部分醫(yī)生會在這個時間,去吃點東西,喝杯咖啡??Х葘σ獯罄朔浅V匾?,每天早晨必須有一杯Espresso.
第三個內容就是學術會議。中間我經歷了兩次學術會議,一次是全國性的,主題是關于脊柱腫瘤的新技術,包括新的手術方式和新的內固定材料。第二次是以Rizzoli骨科研究所為主,包括周邊的同行,主題是關于腫瘤和脊柱側彎。
學術會議
如果是周末或者假期,我會去周邊的城市轉一下。當地醫(yī)生給我推薦了很多地方。包括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等等。我一個人不是特別喜歡旅行,在同事的感染之下,我發(fā)現旅行也是很有意思的。意大利太多很棒的東西,羅馬的恢弘、威尼斯的水城、佛羅倫薩文藝、托斯卡斯的陽光……跟中國的醫(yī)生相比,歐洲的醫(yī)生很會生活,也很注重生活。
博洛尼亞的雙塔
10. 您認為在里佐利骨科研究所訪學和在國內醫(yī)院進修學習有什么不一樣?
首先,到了手術室或者新的工作環(huán)境,會有一個相對正式的“介紹過程”。剛剛認識的時候,互相介紹一下從哪里來,叫什么名字,怎么稱呼,然后,通常會有人開個玩笑,意式幽默那種。一開始,我還很不習慣,但是后面,我自己也開始用這種模式,發(fā)現這種暖場的方式也非常好。當然,因為文化差異,它并不適合每個國家,因為有些訪問學者從其他國家來的,某些國家是很嚴肅的,包括手術室里的氛圍也是相對比較嚴肅。
第二點,比較注重細節(jié)。比如說,在這個手術床的上方,都有一個攝像頭,用來做視頻轉播。一般會有兩個顯示器,不同的角度。如果我們不上臺的話,可以通過手術轉播來看到操作細節(jié)。有時候,發(fā)現攝像頭對的位置不好,或者是看不到畫面,工作人員會比較主動地幫你調整好,拿個遙控器幫你調整到視野非常的清晰。
導航系統(tǒng)+影像系統(tǒng)
如果你想直視下看手術的過程,比如說站到手術醫(yī)生的后邊看手術過程。因為角度的問題,通常要踮一踮腳尖才能看到。手術室的護士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之后,會給你搬一個凳子過來,然后就讓你站到上面。所以感覺他們在細節(jié)上做的還是挺好的。
他們手術間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了效率和教學問題。每個手術間門口有個預麻間,就是提前打麻醉的地方。每個房間有多媒體和轉播系統(tǒng),手術中透視的圖片也可以上傳到影像工作站,階段性的復盤可以參考。
第三,是在計劃性方面。一方面體現在手術的安排上。因為歐洲實行預約制,醫(yī)生可以控制節(jié)奏。像在Rizzoli住院手術,免費模式下,要排期2年左右,醫(yī)生可以提前安排幾個月的手術。我在國內臨床也工作了有十多年,對于某些病例,也會跟他們的醫(yī)生交換意見,所以在手術的興趣點上,我們很快就能夠走到一個頻道上。比如說,兩周后,有一個手術非常典型或者比較復雜,會提前跟我講,跟我介紹一下病例的情況,最后就提醒我“You must be there. It is a wonderful case”。對我而言,有充分的時間去查閱資料,有重點地參加討論。另一方面,他們對于治療計劃和手術的規(guī)劃會做得比較詳細,就是前面提到的戰(zhàn)略進攻圖。手術中,也會嚴格按照規(guī)劃的步驟執(zhí)行。
11. 訪學期間是否有印象深刻的經歷?
在Rizzoli期間,我看到了很多的病例。有一種經歷,印象很深。我們知道畢加索,代表作是超現實主義的畫風。在Rizzoli的感受比較類似,經??吹揭环N:打破過去的邏輯,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
有一個胸椎腫瘤的病例,是原發(fā)性的。根據WBB的分型和原則,常規(guī)的做法是全脊椎的切除。算是比較常規(guī)的做法,也是成熟的做法。當然,損傷比較大,切除結構比較多。在方案制定環(huán)節(jié),發(fā)現這個病例有自己的特點。雖然腫瘤侵犯的范圍很大,但是靠近椎管的前柱結構還是好的。最后,Rizzoli的團隊決定用一種新的方案切除腫瘤。好處是既完整切除了腫瘤,又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結構。這是一個私人定制的過程,無論是切除方案,還是相應的工具改進,我想應該是世界首例。
我們講,創(chuàng)新是第一生產力。在外科學方面,這應該是最好的詮釋。
12. 如果有機會的話,未來會考慮再次出國訪學嗎?或者海外留學?
在最后的一個月,我跟Boriani教授聊過這個問題。在前面的大部分時間,我的重點都是放在臨床,因為他們那邊的病人非常多,復雜的手術也很多,這種學習機會很難得。最后的階段,我參加了他們兩個科研項目,自己在科研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想法,不過很明顯,時間是不夠的。他們的團隊也是希望我能有機會,再有一個階段去訪學、去交流,去共同完成剩下的研究項目。
至于未來的計劃,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看,還是有必要的。經過一段的臨床實踐以后,如果有機會再出去交流一下,效果會更好。相當于帶著問題去學習。當然,未來的工作中,我們會保持聯系,在學術方面加強交流。
最后想對大家說:
這幾年,中國的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很快。百家爭鳴,日新月異。有個前輩曾經告訴我,未來的醫(yī)生要有國際視野。這次經歷讓我感受頗深。有機會的話,還是推薦大家去國外走一走,感受一下不同的發(fā)展歷程,讓我們和其他國家醫(yī)生的思維相互碰撞,會有很多好的想法。
最后,非常感謝Boriani教授的關心,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我覺得我很幸運,能夠和脊柱領域的大師亦師亦友,也歡迎Boriani教授常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