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仁醫(yī)醫(yī)療特別邀請到慕尼黑大學附屬醫(yī)院胸外科主任、美國外科學院院士、德國胸外科學會主席(2017年)Prof. Hatz做專題訪問,談談他管理德國兩家著名醫(yī)院胸外科中心的成功經驗,如何帶領慕尼黑大學附屬醫(yī)院胸外科成為全球最大肺移植中心之一的傳奇故事。
世界上偉大的醫(yī)生(第五期)
1、您是何時決定從醫(yī)的呢?又為什么專攻胸外科呢?您的早年經歷如何塑造你的成就?
我的從醫(yī)意愿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父母影響的,他們都是非常愛崗敬業(yè)的全科醫(yī)生。我是在美國芝加哥出生的,當時我的父母在芝加哥有一家全科診所,主要服務來自德國和波蘭的移民。除了在自己的診所工作之外,他們還在芝加哥市立醫(yī)院任高級顧問,負責照顧一些從自家診所轉診到市立醫(yī)院的病人。他們會輔助一些小規(guī)模的手術,也負責社區(qū)孕婦在市立醫(yī)院的分娩和孕期醫(yī)療服務。我小時候經常跟著我的父母到他們的診所或者醫(yī)院工作,等他們查完房或者下班,有時候一等就是一整天。當時我的父母工作非常辛苦,不僅要在診所長時間坐班,有時候晚上還要到病人家里緊急出診。
我在10歲的時候就立志從醫(yī),同年我也決定成為一名外科醫(yī)生。促使我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我讀了一本講述著名外科醫(yī)生史的書,這本書叫做《外科醫(yī)生的世界》。我讀的是德文原版,雖然我在美國長大上學,聽說讀寫都是用英文,但是我在十歲的時候離家千里到德國巴伐利亞州上了一家寄宿學校,學習了德文。我對這本書非常入迷,至今它還在我的藏書里。
我13歲的時候回到芝加哥上高中,然后又在16歲的時候回到德國,3年后我在德國的高中(德國稱之為文理高中)畢業(yè)。我的少年時代在兩個國家間往返奔波,這段經歷對我今后職業(yè)生涯的成功影響深遠。我從中學習到了如果想要成功,必須要自律、努力、開放、勤奮、有耐心、有創(chuàng)造力和謙虛。
2、對您影響最大的人?從您自身經驗出發(fā),對于一名醫(yī)生來說,到不同醫(yī)院或者不同國家訪學的重要性?
由于我在德國文理高中表現優(yōu)異,我拿到了巴伐利亞州為資優(yōu)生設立的獎學金,進入到慕尼黑大學醫(yī)學院上大學。入學兩年后,我開始為我的醫(yī)學博士學位論文做實驗,我當時做的是心肌血管重建心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電生理學研究。
我在慕尼黑認識了很多知名的心臟外科醫(yī)生,包括Prof. Kreuzer和Prof. Reichart。Prof. Reichart后來成為了全球知名的心臟外科醫(yī)生,他接替了Prof. Christian Bernard在南非Crote Sur醫(yī)院的職位。Prof. Christian Bernard完成了史上第一例人類心臟移植手術。我在醫(yī)學院上學時,在Prof. Reichart的指導下完成了幾篇文章。他身體力行地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名學術型外科醫(yī)生并在領域內有所創(chuàng)新。當時他為我提供了到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心胸外科訪學的機會,因此我有幸在Prof. Shumway和Prof. Stuart Jamieson手下學習。Prof. Shumway是心胸移植的先驅,他為心肺移植的臨床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在斯坦福訪學時有幸參與了許多應用免疫抑制劑環(huán)孢素A的心臟移植和心肺移植基礎研究,同時也在1982年有幸參與了全球范圍內第二例心肺聯合移植手術。
Prof. Bruno Reichart
(左)Prof. Norman Shumway、Prof. Stuart Jamieson與Prof. Hatz 2012年合影
我職業(yè)生涯中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導師就是Prof. Georg Heberer。第一次見他時,我還是個坐在報告廳聽他講課的醫(yī)學生,當時他是慕尼黑大學外科主任。當時我被他的專業(yè)水平和性格深深吸引,因此我從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就申請到他的科室當住院醫(yī)師。他是非常著名的普外科醫(yī)生,在內臟外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均頗有建樹。Prof. Heberer自上世紀70年代起任慕尼黑大學外科系主任及大學醫(yī)院外科主任后一直大力發(fā)展胸外科。他是Prof. Zenker的繼任者,Prof. Zenker、Prof. Klinner 和Prof. Sebening一起完成了德國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慕尼黑大學胸外科由Prof. Ferdinand Sauerbruch 創(chuàng)建于1918年,同時他在1918到1928年間任慕尼黑大學外科系主任。他在世界范圍內率先設計了一種特殊的負壓手術艙,在手術時通過抽吸泵降低艙內氣壓,防止病人肺部塌陷。當然,現在我們一般都會實施氣管插管維持氣道正壓。
Prof. Heberer外放的性格和對外科領域誠摯的熱情和興趣極大鼓舞了我成為一名學術型外科醫(yī)生的想法。他教會我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你想要做到盡善盡美,那你必須全心全意地做。這句話在任何領域都非常適用。
Prof. Georg Heberer和Prof. Rudolf Zenker
Prof. Sauerbruch
負壓手術艙示意圖
然后我申請了哈佛大學麻省總醫(yī)院的訪問學者名額,當時我在Allan Walker教授的黏膜免疫學實驗室進行黏膜免疫學基礎研究。我對免疫細胞及其在腸道和呼吸道粘膜屏障中的反應特別感興趣。在波士頓學習期間,我還遇到了當時領先的傷口愈合專家之一的 Paul Ehrlich 教授,他激發(fā)了我研究免疫細胞的興趣,尤其是巨噬細胞如何調節(jié)傷口愈合過程。
我回到慕尼黑并接受了普外科醫(yī)生的培訓,隨后接受了內臟和血管外科的專業(yè)培訓,包括在 Klinner 教授手下進行了一年的心臟外科培訓。不過,我一直對胸外科最感興趣,所以我也專注于這個領域,因為我對肺移植術的呼吸道和免疫學的研究(我從1989年起開始進行)很感興趣。Heberer 教授和他的繼任者 Schildberg 教授給了我很大的支持。2005年,我的最后一位科主任兼導師 Jauch 教授支持我擔任慕尼黑大學胸外科系正教授和大學醫(yī)院胸外科主任。
Prof. Schidberg (右), Prof. Jauch (中)和Prof. Hatz在施塔恩貝格湖邊實體瘤免疫治療大會茶歇合影
跟國際外科領域專家的持續(xù)互動,比如參與一些海外訪學項目,不僅讓我知其然,更是讓我知其所以然??蒲泻团R床視野也變得更加開闊。我非常感謝我的各任導師和同事,是他們讓我在職業(yè)生涯中參與各種精彩紛呈的交流活動。
3、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和兩家著名醫(yī)院的胸外科主任,您如何平衡臨床、科研、教學、行政工作與日常生活?
作為兩家醫(yī)院的胸外科主任,我的工作量龐大,非常耗費時間,導致我留給家庭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我非常感謝他們的支持。
同時管理好兩家胸外科中心,唯一的方法就是培養(yǎng)出能力強的團隊人員和住院醫(yī)生,他們會幫你管理,你需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值得你全身心信賴的人。他們會跟進科研的進展,也會參與醫(yī)學生的帶教。我們團隊的成員值得我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完全信賴。我的兩個團隊分別在:慕尼黑大學醫(yī)院大哈登院區(qū)和Asklepios高廷肺病??漆t(yī)院,這兩個團隊的成員也會交流互動。
慕尼黑大學醫(yī)院大哈登院區(qū)
Asklepios高廷肺病??漆t(yī)院
我對住院醫(yī)師和其他成員都有一個輪轉計劃,他們會在這兩家醫(yī)院之間輪轉。在每家醫(yī)院待一到兩年,學習不同的術式。這兩家醫(yī)院的住院醫(yī)師大多都會先在慕尼黑大學醫(yī)院大哈登院區(qū)學習肺移植技術,然后再到高廷學習肺癌與其它胸腔惡性腫瘤手術的術式。
2017年Hatz教授和主任醫(yī)師們的合影
正如我所說的,兩家醫(yī)院的通力合作主要是靠團隊成員和住院醫(yī)師。從這張照片中能看出來大家對自己的工作都很滿意,同事間的氛圍也很融洽?,F在這些主任醫(yī)師已經離開我們科室,成為全國各地其他醫(yī)院的胸外科主任了。相信他們在我們科室學習、培訓的這段時間是非常有成效的。
4、至今您最自豪的職業(yè)成就是什么,為什么?
在悠長的職業(yè)生涯中,我覺得令我自豪的成就難以細數。從醫(yī)至今35年,我認為能算得上職業(yè)生涯閃光點的有好幾件事。
慕尼黑大學醫(yī)院中心自1990年以來肺移植術的數量變遷
首先是我們肺移植中心的發(fā)展,尤其是從2010年后,我們每年完成的肺移植術有很大的增長量,現在我們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肺移植中心之一。我非常自豪,因為我見證、參與了這一切。自1990年我們醫(yī)院做第一臺肺移植術開始,我就已經是團隊的一份子了。為了更好發(fā)展我院肺移植項目,在2005年我牽頭成立了慕尼黑肺移植小組(MLTG),聯合了專攻肺移植的心臟外科專家、胸外科專家、麻醉專家和肺病學專家,在肺移植方面我們也緊密合作。
第二個成就是我們在科研上的發(fā)展,尤其是對肺癌和胸腔惡性腫瘤的免疫學研究。我從2002年開始在慕尼黑組織大型的研討會,主要探討、交流肺癌的免疫學和免疫治療。當時,免疫治療只能通過疫苗來進行,現在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大概十年前,我們對病人進行免疫化療。在我們中心,我們會同時使用這些方法和疫苗。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活躍的。同時我們也得到了美國Chiles基金會的支持。通過基金會,我們與哈佛醫(yī)學院、美國俄勒岡州Earle A Chiles癌癥研究所都保持緊密聯系。剛剛我在圖片中展示的幾位同事多數都到這兩家研究機構交換過,從事癌癥的基礎醫(yī)學研究,這也為他們以后的職業(yè)生涯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我對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科研成果感到自豪。
另一個我比較自豪的是,我在胸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上的創(chuàng)新術式。我開發(fā)了一種去除良性食管腫瘤的術式,通過結合內鏡和胸腔鏡,我們可以很好地去除食管內的良性腫瘤。我也因此獲得德國外科學會2001年頒發(fā)的微創(chuàng)胸外科獎。
還有一個比較亮眼的成就,我們發(fā)起并完成了德國第一例胸膜間皮瘤病人的胸腔內熱療(HITOC)。這是一例全根治性胸膜切除術的術中圖片,我們在術中通過這些管子對病人進行化療。2006年、2007年,這種方法由我們在慕尼黑首次應用,現在德國各大中心廣泛應用。我們現在也發(fā)起了一個國內“數據庫”,跟大家分享我們使用這種方法的經驗。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一個點。
全根治性胸膜切除術
5、新冠肺炎疫情現在是醫(yī)療領域最大挑戰(zhàn)之一,您認為這對您所在領域有何影響?
自從新冠疫情在德國爆發(fā)以來,我們一直在參與研究胸外科新冠肺炎患者的項目。無論是在慕尼黑大學醫(yī)院還是在高廷肺病??漆t(yī)院,自從德國第一例新冠患者在慕尼黑確診開始,當時是2020年1月,我們馬上對入院患者的感染狀況進行評估,并且開始設計診療流程。例如,如何治療病人的感染?病人是否需要手術?如是,我們在術中要注意什么?術后需要注意什么?關于這個話題,我們至今已經在各大國際期刊發(fā)表3篇原稿,第4篇正在準備中。
另一個新冠肺炎對胸外科的影響,就是我們的肺移植項目。我們中心現在接收的病人有一部分是轉診自德國其它醫(yī)院,新冠肺炎使得他們的肺部受到不可逆的損傷和衰竭,他們需要轉診到我們醫(yī)院進行肺移植手術。如果想要治療不可逆的肺部損傷和肺功能喪失,唯一的辦法就是對病人進行肺移植術。至今我們已經對此類病人進行了3例肺移植,現在還有差不多十位此類患者正在我們大學醫(yī)院等待移植,有些還在上著ECMO。因此我們正在努力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盡我們最大能力去幫助他們,同時對待這些病人需要非常小心謹慎。
6、請問您對中國無錫人民醫(yī)院肺移植中心陳靜瑜教授及其團隊有了解嗎?
非常遺憾,我本人并沒有見過陳教授,但是我一直有聽說過他和他的團隊在中國所做的出色工作。我拜讀了他最近發(fā)表的一篇非常震撼的綜述文章,文章詳細講述了中國肺移植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展望。我從中了解到中國肺移植的發(fā)展,對各位同行所做的工作感到非常驚喜、非常感興趣。我非常希望能親自見到陳教授,同時我也知道他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術,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祝賀陳教授!我們也在做同樣的工作,希望我們能達到他所在的高度,希望能通過這個采訪表達我對他的祝賀和問候。
7、對于想要從事胸外科的人,您有什么建議?
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對于一名年輕的胸外科醫(yī)生來說,在進行胸外科專科培訓之前,必須在普外科打好基礎,并且在這段時間進行重癥監(jiān)護的培訓。在德國,住院醫(yī)師通常會到普外科進行兩年培訓,同時學習重癥監(jiān)護醫(yī)學。
我相信大家聽了我的采訪也能意識到重癥監(jiān)護的重要性。在德國,肺移植是由胸外科醫(yī)生負責的,因此胸外科醫(yī)生必須接受嚴格的重癥監(jiān)護醫(yī)學培訓。同時胸外科醫(yī)生也會面臨大型胸腔惡性腫瘤手術和肺癌手術,這些病人都會被送到重癥監(jiān)護室,因此我覺得這(胸外科醫(yī)生進行重癥監(jiān)護培訓)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胸外科醫(yī)生也需要學習普外科的基礎知識和術式。在德國,(胸外科)住院醫(yī)師至少要在普外科進行2年的普外科和重癥監(jiān)護培訓,然后再進行胸外科??婆嘤?。胸外科專科培訓至少需要4年,如果進行胸外科相關學術研究的話,這個時間還會延長。
我們以前的培訓流程跟現在不一樣,當時的胸外科沒有從普外科獨立出去,很多普外科的醫(yī)生都會做胸外科手術,但是現在胸外科已經是一個獨立運行的學科了,我當時在普外科培訓了6年,在內臟外科培訓了3年,然后在胸外科培訓了3年,當然現在德國已經不采用這種培訓計劃了。
假如你想要成為一名學術型胸外科醫(yī)生,進行臨床研究的話,你需要在你原有的培訓計劃上額外加上2年到專業(yè)研究機構進行臨床研究的經歷。
我個人申請了Chile’s研究員計劃,到哈佛醫(yī)學院麻省總醫(yī)院進行臨床研究。當時我剛剛成為住院醫(yī)師不久,在Heberer教授手下,我真的非常感謝他把我送到哈佛去申請Chile’s研究員計劃,這段經驗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我當年的研究重點是黏膜免疫學和傷口愈合的免疫學,這個研究興趣也一直延續(xù)至今,在我日常的肺移植和胸腔惡性腫瘤的免疫學相關臨床工作中也非常實用。因此年輕醫(yī)生需要盡早開始臨床研究,而不應該是完成住院培訓計劃后才去做。在普外科兩年培訓計劃結束后就應該開展,我覺得這對胸外科醫(yī)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8、假如您不從醫(yī)的話,您會從事什么行業(yè)?
我十歲左右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音樂家,因為我從4歲起就學習彈鋼琴,我花了很多時間練琴,一直持續(xù)到我青少年階段。我當時夢想成為一名古典樂鋼琴家或者爵士樂鋼琴家,因為這兩種音樂類型我都非常喜歡。音樂在我的整個生命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后來我意識到我的天分不足以支撐我成為一名專業(yè)的鋼琴家,我只能做一名業(yè)余的音樂愛好者,我也意識到(成為專業(yè)鋼琴家的夢想)無法長期發(fā)展。
當時我對科技和飛行也非常感興趣,我非常喜歡飛機、發(fā)動機和各種機器。我18歲的時候想要申請入學漢莎飛行員學校,但是當時他們不接收戴眼鏡的學生,而我從16歲起就遠視了,所以沒辦法申請當飛行員?,F在應該是沒有這個門檻限制了,所以當時我考慮的兩個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就是鋼琴家或者飛行員。
9、除了醫(yī)學外,您還有什么興趣愛好?
正如我剛剛所說的,我的一大愛好是音樂,在家的時候我都盡量抽空彈鋼琴,當然工作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時間彈。我也非常喜歡去音樂節(jié)、音樂會、爵士樂俱樂部之類跟音樂相關的場所。
我很喜歡待在我的花園里,這個愛好不是很早培養(yǎng)的,但是至今也有十年了。我對花園里的一切都非常感興趣,不僅僅是園藝,我也喜歡種一些蔬菜,像西紅柿、土豆、豆子,你能想到的一切我都喜歡種。對于我來說,這是非常放松、非常舒緩的一件事。園藝生活就像冥想,我可以全身心地放松,能安靜地思考很多問題,非常美妙,尤其是天氣好的時候,但是我所在的巴伐利亞州經常下雨。
第三個愛好就是貫穿我生命始終的各種體育運動,我覺得保持身體健康和靈活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你的大腦才能保持敏銳和健康。我每周練一次八卦,八卦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武術,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也許有上千年了,我練習八卦已經15年了。
我還非常喜歡帆船運動,我住的地方離著名的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湖非常近,雖然我沒有船,但是我朋友有,他一有機會就帶我去劃帆船。我覺得帆船也是一種非常高雅的運動,在水上的時候也很像在冥想。
潛水也是我喜歡的運動,尤其是去埃及紅海潛水。我去過埃及幾次,紅海非常漂亮,潛水的時候可以看到很美麗的魚群和自然景觀。
我也喜愛去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爬山,因為我住得很近,距離山脈只有半小時車程,我每天開車回家的時候都能看到阿爾卑斯山。冬天的時候我喜歡去滑雪,當然也是因為我住得離阿爾卑斯山和加米施鎮(zhèn)都很近。如果雪況還可以的話,冬天我會盡量抽時間上山滑雪。
10、想問您一個私人問題:聽說您的女兒曾經到北京的高中交換一年,您覺得她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非常有意思,當時我的女兒16歲,正在德國上十年級,她在學校表現出色,獲得了跳級的機會,可以直接從10年級升到12年級。學校問她是否想要跳級,她說她想利用這多出來的一年到國外做交換生。通常孩子們都想到美國、英國、西班牙甚至是日本去交換。但我女兒告訴我她想去中國,因為她十年級的時候在學校修了一門中文課。那是一門選修課,她非常喜歡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所以她想到中國做交換生,于是我們就找了個交換的項目。
學校名字你們應該知道的,這個中文我念不出來,是在北京延慶的一家高中,離長城非常近。她在2007年8月到2008年7月這段時間去了北京交換。剛開始她被安排到外籍學生的班級,但是因為課上學的中文內容她已經在德國學過了,所以兩三個月后她成為了普通班級的插班生。她在學校交了很多朋友,也對中國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很多,學習任務也很重,每天需要進行很多體育鍛煉,課時也比較長。當時她住在一個寄宿家庭,她非常喜歡那個家庭,這段經歷對她來說很重要,不僅開拓了她的心胸和眼界,還讓她收獲了很多中國朋友,也對她回德之后的發(fā)展大有裨益。
她這周應該就要拿到無機化學的博士學位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科,她說她對科學的興趣是從我這繼承的,但愿如此吧。她現在正在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做無機化學研究,是一個跟慕尼黑大學合作的項目。她的專業(yè)領域非常有趣,是化學電池的發(fā)展,她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是電池,希望她前程似錦。我覺得在中國的交換經歷對她影響頗深,她現在所獲得的成就或多或少源于這段經歷。